基础教育应放飞更多“雏鹰”(新论)


来源:

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尝试让中小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让课堂与社会有机衔接,使学习更加立体化、综合化呼吁全社会共同支持《

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尝试让中小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让课堂与社会有机衔接,使学习更加立体化、综合化

呼吁全社会共同支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修订与执行,提请完善“12岁以下未成年人禁止骑行共享自行车”的实施与监督机制,建议用人工智能关爱“空巢”老人……北京市中小学生对社会生活中存在问题提出的建言,今年又一次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到全国两会上,受到了广泛关注。这是北京市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实践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等等。这些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北京市率先在全国推进一系列人才培养方式的新举措,以综合、多元、开放、跨学科的教育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进行科学建言,形成了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经验。

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尝试让中小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让课堂与社会有机衔接,通过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使学习更加立体化、综合化。为此,我们实施了让学有余力、兴趣浓厚、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翱翔计划”,将科技资源转化为创新教育课程资源的“雏鹰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青少年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等创新举措,在与实践碰撞、与社会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现实问题的理解和感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他们当中,有的走进了大学的专业研究实验室,有的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技术专利。通过这一过程,让每一名参与“翱翔计划”的学生在飞翔中比别人看到更多的风景。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探索了面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雏鹰建言行动”,以他人、家庭、班级和学校、社区与社会为对象,通过发现性学习、认知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表现性学习四种学习方式,经历选题、认知、探索、表现四个阶段,让学生在关注社会发展的同时,尝试发现及改进现实问题。几年来,学生在“科学探案”“环境保护”“中医药文化”等20多个主题领域开展探究,形成5万余条建言,不少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议案、提案素材带上两会;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176项大中小学生的模拟提案得到专家指导,以此为素材形成的18项提案已交由相关部门办理。建立学生的参与平台、形成问题探索的反馈机制、建立学习和实践的良性循环,在激发这些“小雏鹰”的内生动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础教育理应突破短时思维和惯性思维,真正站在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相契合的角度,思考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人才。未来,我们希望通过开拓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方式等实践,使越来越多的“小雏鹰”能够在更广阔的天空翱翔。

(作者为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创新研究推广中心主任)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12日 05 版)

[责任编辑:]

频道推荐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