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教育不止于清明(金台论道)
2018-04-12 09:06:32
来源: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而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祀文化。《论语》载:“子之所慎,斋、战、疾。”说明孔子最看重斋祭、战事与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而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祀文化。《论语》载:“子之所慎,斋、战、疾。”说明孔子最看重斋祭、战事与疾病。因为斋祭可以慎终追远、孝亲化俗、加强家邦认同,战事关系国家民族生存,疾病关系个人安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传统节日恰恰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背景。笔者以为,可以通过清明节的祭祀文化来加强生命意识教育。
清明祭祀往往容易触动生命意识中的死亡思考。中国民间对“死亡”有所忌讳,目前欧美社会已经普遍将死亡教育当作生命意识教育的常识,开设有相关的中小学课程。加之网络社会的到来,使得清明祭祀有了新的手段,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祭祀。但只有对传统祭祀深入了解,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创造性转化”。
中国的祭祀文化对生命意识教育本就自成体系。
在对待他人的丧礼上,传统提倡,当他人生命出现重大变故时要对环境与场合的变化有所觉察与尊重。在显性层次上, “对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即不能对着棺材唱歌,不能在丧祭现场大摇大摆,不要在丧祭饭席上悲叹;在隐性层次上,“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即你不在丧祭现场时,也要有一种同哀之心。清明节时,面对他人或亲人的祭祀,要端正态度,不能轻忽散漫。
在对待亲人的离去和祭祀的表达上,要明辨生死,借此进行仁与智的教育。清明节扫墓时,常常可见有的坟墓年久失修、杂草丛生,甚至低陷残败。有人认为死就是灭亡,没必要搞封建礼仪祭祀。有的坟墓则修得富丽堂皇,宛如对待生者。对这个问题,孔子认为:“之死而致死之,不仁而不可为也;之死而致生之,不智而不可为也。……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木不成斫。”所以,可以借对亲人祭祀的冥器上来进行仁与智的教育,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在对待自己的死亡上,古人主张“得正而毙”,即要死得其所。现在有一些青少年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轻忽对待死亡,令亲友痛心不已。《礼记》言:“生有益于人,死无害于人。”个人的死亡不仅是自己的事,所以有必要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清明节缅怀先祖更容易使人思考活着的价值与意义。死是生的延展,生死结合才能对人进行完整的评价。正是有了死亡的限制,才使得生更有价值。所以,如何死亡也变得有意义。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身前事与身后名纳入日常立身行事的准则,会使人们更有对家国与自身的责任感。
《 人民日报 》( 2018年04月12日 19 版)
[责任编辑:]
网罗天下
-
弘扬诚信文化 “津诚·沽事”短视频征集大赛开启
-
2020第八届朵拉超级童模大赛逆风来袭
-
致敬无与伦比的想象力 玛丽黛佳联合卢浮宫沉淀色彩艺术
-
旅游岛上有了水稻国家公园
-
银行代扣通道6月末全部关闭 部分基金公司受到影响
-
供需出现缺口 锆价有望上行
-
三大外卖平台被紧急约谈 分别表态将按照要求整改
-
河北平泉市扶贫产业园装上“智慧芯”
-
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117.4%
-
国际足联点赞中国女足:蓄势待放的“铿锵玫瑰”
-
天风证券:物价或止跌回升
-
《黄金花》北京首映 毛舜筠坦言期待金像奖
-
象屿股份董事长张水利:“四流合一”成供应链服务之匙
-
知行港澳:澳门手信博物馆 留住舌尖上的记忆
-
香港:香火背后的中国心(观沧海)
-
台湾:“非核家园”触礁缺电现实(两岸聚焦)
-
南极温室收获首批新鲜蔬菜
-
写入速度比U盘快1万倍 中国科学家开创第三类存储技术
-
银联商务“银杏大数据”获“金融大数据创新应用优秀成果
-
《魔兽世界》8.0刺杀贼抽血流初探
-
刘若英初执导筒 陈奕迅帮唱主题曲
-
人工智能专业 今年高考会成“香饽饽”吗
-
我荒漠化防治技术助“非洲绿色长城”计划
-
兑现天赋 76人还有多少“惊喜”?
-
口碑佳作《寂静之地》五月公映
-
快递拒送货上门有违当面验收规则 四大矛盾待解